《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的政策解读
来源:厅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教材处) 时间:2023-12-07 15:30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近日,省教育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现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举措,并要求各地细化完善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水平持续稳步提升,但对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部署要求和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任务,还存在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不足,亟需研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部署、深入推进。

  二、制定原则 

  (一)坚持系统优化。立足学校主阵地和社会大课堂两大阵营,全面改进各项措施,强化相关改革配套衔接和支撑保障,实现校内、校外双向发力、同步优化,打造更加完善立体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新体系。

  (二)坚持资源集成。围绕中小学科学教育特点和需求,积极盘活、系统梳理现有分散的各方科学教育资源,形成资源集群清单,加强资源共享共建、实现集成增效,塑造中小学科学教育新动能、新优势。

  (三)坚持统筹联动。针对科学教育内容广泛的特点,在“双减”协调机制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多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领域、行业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形成“大科学教育”新格局。

  三、核心内容

  (一)夯实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鼓励支持学校深入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提升科学实验课程质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加强科学教育校内资源建设,资金和项目上优先向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边远薄弱县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学校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质,推动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积极开展科学教育主题课后服务,引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重点开展省级科学教育特色校建设评选工作,2024年至2026年期间将遴选100所左右科学教育特色校,给予资金补助等支持。

  (二)拓展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开展“百馆千所”免费开放活动,将科技馆、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业生产线及研发中心等纳入科学教育社会课堂“百馆千所”阵地集群,形成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社会资源清单。提升社会科普场所的科学教育功能,鼓励各类馆所基地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精品科普活动。以项目引领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建设,组织实施“科学家进校园行动”“科普进万家行动”“少年科学院计划”等重点项目。培育福建特色科普品牌活动,打造一批接地气、有热度的科学教育宣传精品项目。吸纳校外科学人才助力校内科学教育,推动中小学校聘任校外专家学者、退休科技工作者等担任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发挥闽台地缘优势,促进海峡两岸和国际青少年科学教育交流。

  (三)做好相关改革配套衔接。深化教育考试评价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把学生参加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持续完善人才选拔培育机制,提高基础研究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效率,强化科技特色高中的培育。要发挥竞赛活动引领带动作用,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发现并引导有潜质的学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引导科技类校外培训规范发展,各地可制定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办法,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有益补充。

  (四)强化保障支撑引领。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科学教育工作走深走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审、绩效分配方面予以倾斜。强化专项经费保障和监测指导,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咨询电话:0591-87091377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